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始末 老井

1 / 2513

350

主题

363

帖子

30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9
发表于 2016-8-22 16: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成立大会会场
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从发端到成立、从塘沽老三届饭店开会;到古文化街“名流茶馆”举行董事会成立大会,屈指算来,大约走过了漫长的两个年头。
催生散落去各地上山下乡的返城知青联合起来,共同纪念自己的节日——上山下乡40周年(2008年12月20日),既有社会提供的和谐、安定的环境;又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迎合了知青们内心涌动的追思怀旧潮;三者合一便使知青活动持续升温。这次知青活动比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那次有了许多变化,如果说那时是知青精英的全面登上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影视、文学方面喜获丰硕成果的话;那麽这次则以草根知青为代表,把聚餐式的感情怀念升华到享受高层次知青文化活动,追求艺术形式、追求网络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可谓“各领风骚”成为后知青时代历史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先,进入2006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协机关积极组织广大知青撰写回忆文章、留存口碑史料,使知青追溯艰辛往事、挖掘珍藏记忆的热情重新点燃。在天津特别是市档案馆公开在报纸上宣传收集、整理知青文物,并发表署名文章介绍知青中的感人事迹,引起强烈反响。这些社会团体的组织行为,是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寻找历史定位。其次,全国各地政府纷纷筹建知青村、知青博物馆、知青广场、知青公园、知青林,出版知青书籍、画册等等,尽管这些活动背后有着商业的助推因素,但大都对知青的活动予以充分肯定,使知青们感到相当荣耀。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关知青杂志、知青书籍、知青研究表现的异常活跃,形成了一个理解知青、尊重知青、挖掘知青文化的良好氛围,犹如一股涌动的春潮,激情澎湃。
与此同时,上山下乡接受地的各级政府把返城知青当作一种人脉资源来挖掘和使用,他们大打知青牌、邀请有作为的知青重返当地,沟通感情、建立联系,帮助发展地方经济,使知青还乡潮大有市场。而许多刚从岗位上退休下来的老知青也有精力和能力响应,于是一拍即合,表现的绚丽多彩。在天津民间早 已出现的许多知青的各类联谊组织和团体,开始异常活跃;同时知青文艺演出团体如:“天山艺术团”、“草原情”艺术团、“北大荒艺术团”乌兰牧骑艺术团等等犹如雨后春笋,他们参加国内的许多演出产生极大影响;而知青博客、网站也应运而生,不甘落后,有《黑哥黑妹知青文辑》、《黑哥黑妹兵团战士报》、《知青小屋》、《荒友家园》、《牧歌》等等,云集了一大批文、史、美学骨干,作品朴实真挚,反映的题材广泛,视角独特、异彩纷呈;一个宣扬知青文化、挖掘知青精神内涵;回忆艰难往事、交流心得感悟人生的热潮在海河两岸蓬勃兴起。这一切、一切,都为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并准备了人才条件。如果说,第一次知青潮在天津出现是上个世纪末的后几年,其主流是联络感情的大聚会的话(当然也有几部影响较大的书籍和影视作品);那麽2006年以来出现的知青潮,则更带有显著草根文化印记和冷思考的成分,更注意通过文艺形象来塑造以再现昔日的辉煌。
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从发端到成立有四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叶荣武、刘相平、骆中启、程敬先。
振臂一呼叶荣武
2006年8月28日《老年时报》报头上发表有关《天津知青风采丛书》征稿消息,吹响了天津知青走向联合纪念自己节日的号角,在整体推动上《老年时报》扮演了重要角色。征文署名是叶荣武。
叶荣武,塘沽人。68届初中毕业生后,奔赴黑龙江生产兵团汤原地区屯垦戍边八年,当过拖拉机驾驶员等。返城后,生活艰苦,如今人已退休。他平生喜好用曲词的形式,记录生活,笔耕不缀,写过许多首“关于知青的歌曲”,特点豪迈、激昂。征稿启示发表后,在知青中间反映强烈。随后,在塘沽老三届饭店召开研究落实工作会议。由于塘沽偏于一域,带来诸多不便,才决定移师城内,选择老知青饭店(今新纺饭店)相聚。会议提出:凡是寄来的作品,一律在黑哥黑妹网站上发表,选其精华出版《天津知青精英录》与《天津知青诗词选》等四本书。叶荣武因身份和号召力的局限,就利用与著名作曲家王莘关系密切的有利条件,通过走访名人王老以扩大其影响,甚至打算只身到北京请国家领导人为书题词的办法、拉赞助,以求达到出书的目的。这些做法多属一厢情愿的尝试,打开局面困难很多,迟迟进展不大。但,由于这种聚会打破了下乡知青的区域封闭界限,使赴内蒙的刘相平、甘肃刘蜀夔、黑龙江张洪池、叶荣武、井振武、王惜伟、杨国胜和返乡李瑞林,以及河北林场插队李吉生的代表等走到一起,正是这批知青成为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筹)的骨干。因此,叶荣武成为民间为天津知青作传,登高振臂大呼第一人,具有奠基意义。当时,他们就是千方百计地想把那几本书出版了,虽然这件事没有完成。
承前起后刘相平
然而,相聚大半年时间,工作起色却不大。一些成员在交换思想,希望另辟新境。在尝试中刘相平谋划召开的三北知青论坛,使人们眼前一亮。
刘相平,天津人,68届毕业生。在呼盟插队多年,返城后,担任某公司的党办主任,曾是呼盟知青联谊会的秘书长。他热心知青活动、老实忠厚、吃苦耐劳、具有亲和力,是知青活动的中坚人物。他与呼伦贝尔盟宣传部联系召开三北知青论坛,会议选在老年报的活动室(红旗路某处),会议属于那种典型的传统方式,有盟的领导、有邢燕子、侯寯、王莘夫人等等参加。又邀请了二次下乡的张承勇、上海知青新疆的骆中启、甘肃的王俊、内蒙知青李军、知青作家王爱英;黑龙江知青企业家刘希武等人。会上,宣读了多篇知青论文、有成功者发言、有邢燕子的感慨怀旧、有侯寯的理性分析、有王大妈的慷慨激昂,骆中启知青精神继承,叶荣武赋诗赠字,还印了成立知青联谊会建议书(只因筹备组不赞成没有分发)。会议气氛热烈、激昂,也招致一些人士的批评而中途退场,他们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特别是上山下乡运动以成为历史的今天,仍在崇拜老典型,用他们引路,有违历史发展潮流。
但是,三北知青论坛有了三方面成果:一是增加了张承勇、骆中启、王俊、李军等人,为后来组织研究会开展活动提供了干部基础;二是新闻单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城市快报》、《老年时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天津三北知青文化研究名声雀起;三是三北知青论坛中的精神传承话题,也引起知青学者深层次的冷思考,特别是后来井振武撰写的《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定位与精神传承》一文,提出移民说,并对知青精神作了理论概括,受到各方的关注。因此,刘相平在承前启起后、扩大知青影响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当时的主要想是召开论坛,扩大影响,至于下一步搞什麽仍是酝酿中。
谋划最著骆中启
三北论坛会议之后,骆中启等人在南开经委办公地组织会议,会上打算继续走三北知青论坛的路子,准备筹办一份《三北知青通讯》。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建立天津知青文化促进会或知青文化恳谈会,与会人员提出一是合法性;二是研究性,建议不叫促进会,以研究会为好。经过酝酿、讨论,最后定名:筹建 “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这次参会有知青作家、学者、教授;还有企业家、艺术家和画家,以及各地知青代表,人员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按《宪法》的结社的有关规定,积极向有关部门上报申请资料,以求地位合法,在法律的保护下开展工作。骆中启提出;在申请的同时,我们先把事情办起来。于是有了:蓟县大平安庄之行,成立了“天津知青之家暨志愿者协会”、举办了三元电力知青文艺团体联合演唱会、刘相平率先组织出版了《天津知青》杂志的创刊号、组织了21人的《天津知青》编辑部、慰问曹开镛大夫和走进南开大学与周恩来学院师生座谈知青文化研究和老年生活研究,以及参与水上知青游园会活动等等,知青文化活动大有起色、气候渐成。
骆中启,上海人。1963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任技术员等职,与妻子(天津赴新疆知青)返回津门城后,曾任南开区经贸委主任。他有理想、有信念、有文才,抱有能给上山下乡运动历史留下一些东西的理想。他运筹帷幄,为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的建立提供了智慧和心血,成为不争的“精神领袖”。
党的十七大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着重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振兴中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举措,也是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新工作要求。对此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筹)成员与《天津知青》编辑部全体同仁欢欣鼓舞,他们通过学习认为: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在新中国早期艰苦卓绝的创业建设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认真整理和客观研究这一珍贵历史遗产,无疑是当代知青的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时不待我,他们在认真组织刊发《天津知青》杂志的同时,也加快了争取组织合法性的步伐,由刘相平负责整理资料和老王一起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一拍即合程敬先
骆中启、刘相平、王惜伟等经知青居士的介绍结识了古文化街“意成斋”老板知青程敬先夫妇,大家坐在一起研究联合开展知青纪念活动的事,却锵锵出一个“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
程敬先,齐齐哈尔市人, 1947年出生。1963年,为响应党和政府与37名同学离开齐齐哈尔民族中学,到北大荒务农,后来农场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1984年,随妻子返城天津,受岳父人影响,在沈阳道从事珠宝生意。他热心知青活动,曾组织以北大荒知青为对象的“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并获得公安局认可,办理了一颗公章。经与骆中启、刘相平、王惜伟等人商谈达成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筹)与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合并,改称为“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的一致意见。
经古文化街管委会同意,在古玩城北三楼会议室召开筹备大会,通过各方面人选等事宜。2007年12月30日上午,又在文化街“名流茶馆”召开第一届会议。会议产生了四位副会长:程敬先为总召集人副会长、骆中启为总体策划副会长、一兰为负责宣传副会长、姚抗为负责文艺和电脑方面的副会长,并成立理事会及监事会。会后,大家在海河畔合影留念。因天津籍知青德高望众之人尚无出头,故而会长一席虚位以待,由新疆和齐齐哈尔的两个姑爷负责日常工作。会议还宣读了《章程草案》提出三大任务:一是发掘老知青人才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余热;二是团结广大老知青互敬互爱,开展服务与组织文娱活动以安度晚年;三是开展知青文化交流与研究,用文字、图片记录历史。
程敬先的加入使知青文化研究与各项联谊活动被纳入合法性的轨道。会议确定“意成斋”为联谊会总部,并负责发行《天津知青》杂志,积极开展争取刊号的工作。在《天津知青》杂志编辑方面,李吉生、王惜伟、杨炳炎出力最大。挺进古文化街,使天津知青文化组织的影响迅速扩大,知青文化的内涵与品位得到空前提升。在文化街的知青文艺演出活动频繁,呈现出为来年底隆重纪念活动而练兵的大好局面。特别是程敬先提出表彰优秀知青人物并接济困难知青的想法,以及按市场化运作组织文艺演出的观点,给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注入了新活力。接着,姚抗连续举办了几次大型文艺演唱会,特别是红旗剧场的演出,参加知青达千人,一兰主持,出现了一个迎新春知青联欢的高潮,显示了联合的力量,也给老知青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带来了无比欢乐。
兴亡轮回总难过
然而,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毕竟缺少领袖式的人物,堡垒总是在内部被突破。随着,影响的日益扩大、内部矛盾在积聚、人们的世界观早已定型,由于对事物的认识有不同视角,产生许多分歧、加之气量与胆识、民主与集中、性格与观念的碰撞,以至难以避免的、历朝历代总上演的、争权夺利的痼疾显现,并日趋激化,终在2008年3月4日周邓纪念馆的会议上出现总爆发。会前,因发放《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有人提出疑义;同时,在《天津知青》第三期内容上,有的作者提出不满,致使口角矛盾公开化,尽管私下作了许多劝说开导工作,但难以调和,并在《黑哥黑妹》博客上“跟贴”发生争吵现象。
不久,刘相平代表知青文化研究会(筹)在《黑哥黑妹》知青文辑博客上刊载了《退会通知》,以此为界限知青文化研究会(筹)与老知青联谊会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而后一些热心知青活动的人士兴趣发生转移逐步淡出活动、一些人自动退会,整个知青活动元气大伤。
实际算来,“天津上山下乡老知青联谊会”存在不超过100天,跳不过权利之争这道坎,很快成为过眼烟云,殊为可惜!


2、会后大家合影
2008年1月10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蒙在股里 未绑定微信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8-1-12 05: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