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文革前”的华南师院附中(3)

0 / 1925

5

主题

6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发表于 2017-5-13 1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编按:高宏的的文章前两部分已顺利发出。那小编就趁势把其余部分也发完它了。希望大家能把它看完。谢谢。
                   三、智育创新

?文革?前,华师附中的领导十分明确?学生以学习为

?,在强调德育领先的前提下,学校始终把教学放在首位,

狠抓?教学为主?,努力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规律和新

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那时的华附不论是初中还是

高中,都能做到?高进高出?,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也都

能考上本校的高中,这与附中紧抓教学为中心是分不开

的。同时,华师附中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和文体活

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造并保持一流的教学质量

1959年,教育部对全国17个省市高考成绩进行排队评

比,广东名列14位,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十分光火,

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并下决心扭转这一局面。在调研中,

陶铸发现华师附中在当年高考中不但各科名列全省第一,而

且全省前10名成绩优秀生中,华附竟占了7名,已远远超

19



过号称省内?第一中学?的广雅中学。于是陶铸在全省县委

书记大会上将华师附中树为中学标兵,号召全省学习。此后,

华附将广东高考第一的荣誉一直保持下来。

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

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能否办好学校的首要条

件。华师附中历来重视培养优秀教师及科组建设,努力培

养学术领头人,其主要途径是通过选拔、学习、锻炼几

个过程。

附中依托华南师范学院,每年都选拔数名优秀毕业生到

附中任教,并把他们作为学校教师的骨干来培养。王屏山校

长认为,即便是响鼓也要用重锤敲,必须一开始就给年

轻教师压重担,这才有可能早出人才。遵循这一思想,大

多数年轻教师一到附中,往往会被委以重任,从一开始就要

挑大梁。有好几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到附中一上岗就

担任了高三和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从中可以看出华附领

导的胆识及魄力。

华附特别注重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来提高新教师的教

学能力。学校的所有校领导都必须兼任教师,这已经成为了

传统。对此,王屏山校长亲自带头,教学一辈子,学习一辈

子。他努力在教学一线探索,长期亲自执教高三的数学课和

物理课,每周常常要上4~6节课时,还要听6节课。在王

屏山带领下,华附教师都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王屏山认为听课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教育改革的重

要途径。他在附中校长任期内,除亲自授课外,还坚持听课

制度,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一次,他曾连续一个月

听了刚毕业来校任教的年轻教师叶智友的英语课,并不

20



发表任何评论。迫使该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越讲

越好。以后他当上了科组长,退休后,还被澳门大学聘

去任教。

在校长带动下,附中的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经常在

校内和校外参加听课,汲取别人之所长。学校也不时组织一

些教师参加培训等。许多青年教师任教不几年,就成为学科

的领头人。

五十年代,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界也是如此。1955

年,王屏山被组织派到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了一年,师从

苏联专家安娜·西达斯耶娃,专攻教育理论。通过这种学习,

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并使他坚定建立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

教育学的信念。?文革?中,全国大批教育战线的?凯恩斯

教育思想?,全面否定对苏联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冠以?

正主义?的帽子。今天我们认真总结这段经历,可以说,要

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改造

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这种学习是必要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当然,一定要有创新。

?文革?前华附不但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打造了

学校的名牌,还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已有

20多位担任了省内中学的校长。

                  注重教学改革

?文革?前,华师附中曾创造了高考录取率达    98%

的记录,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那时高考录取率很低,

就连广州市区内的一些中学,也有连续几年没有一名考

上大学的。但华附的校领导并未对此满足,并盯住了更

高的目标。

21



华师附中在教学质量上保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不

断改革创新。早在合校初期的五十年代,华附就率先开

展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六

十年代,学校又率先实行了课外活动创新。

由于受时代的制约,附中的教改也走过弯路。1958年,

随着大跃进及?三面红旗???倾做法的推行,全国教

育战线开展了?拔白旗、插红旗?的教改,附中也受到干扰,

影响了教育质量,伤害了一些教师。但附中很快就在  1959

年自己纠正了这一错误。

               数理化教学改革

数理化的教学改革突出体现在对高三毕业班的教学上。

那时高考前,学校都要自己要进行?毕业考试?,华附出题

往往难度较大,学生考分较低。仅此做法,在?文革?中就

曾受到过严厉批判,说是用?难题??压学生?,使学生成为

?分数的奴隶?

现在回过头来看,华附的做法是很有可取之处的。当时

校长王屏山曾对学生们说,1+1=2谁都会作,大家得了100

分也不会高兴,因为这贬低了自己的智商。因此,不能把分

数高低看得太重要。而通过做一定的难题,找出解题的方法

和规律,这才能提高大家的水平。

我们从初一开始,许多同学就买了《趣味数学》、《趣味

物理》及数学补充习题集等书籍,并想法找到一些奥林匹克

赛题来做。我们从这些难题、趣题中寻找解题的规律和技巧,

这对提高理解课本知识是很有辅助作用的。我们班许多人都

有一个记难题的数学小本子,上面记录了许多代数和几何的

难题,特别是一题多解,很能让人思路大开。华附的这一传

22



统一直得以保存下来,无论是在?文革?前还是近年,华附

学生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奥赛等总能取得优异成绩,不但为学

校争光,也为国家、为广东省争得了许多荣誉。

                语文课教学改革

语文课老师在上课时通常不是按部就班解剖课文及讲

解语法,而是更多地教我们去学习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记得给我们班上课的几位语文老师很喜欢用形象、生动的语

言来吸引我们年轻的心灵,以至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同学聚

会时,有的人还能模仿出老师上课时的语气和动作。附中的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写作能力,为此,学校还要求学生从初一

开始写周记,并由班主任批阅,同时还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天

天写日记,以此锻炼学生的分析事物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老师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课程外,常常会推荐一

些课外读物,并结合这些作品,就其构思、全文结构、人物

刻画、乡土语言的运用、思想性等进行讲评,有的老师还会

举出小说中的一些语言来介绍讲解。记得我们读的最多的小

说有:《军队的女儿》、《艳阳天》、《山乡风云记》、《欧阳海

之歌》等。

那时什么都要讲政治,尽管语文课教学比其他课程融入

了更多的政治因素,但老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启发式教学方

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大有裨益的。许多年过去了,

华附涌现出了相当一批有作为的作家、记者,及报刊、电台、

电视台、出版社等单位的负责人,一些在机关的工作人员也

成了重要的?笔手?

               外语教学改革

华附在五十年代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俄语,进入六十年代

23



后逐渐改为英语为主。

我在1963年9月入校,正好赶上推行新编的全国新教

材,其难度提高了许多。华附对这份教材是一学期学习一册,

广州市许多学校是两个学期学一册。为了能让学生消化新教

材,华附对外语教学进行了较大改革。

校长王屏山认为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

能力,而这往往是教学的难点和弱点。为改变这一状况,我

们那时在教学中加强了听说训练。记得我们还曾到华南师院

的阶梯教室上电教课,通过故事影片学习英语。学校在期末

考试除了进行试卷的文字考试外,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一

对一的听说考试。经过这样的训练,初三毕业时,我们许多

人已能用外语进行简单的会话。

               提倡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在

基础教育中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华师附中对此不

但不存在异议,而且将此当作教育创新的要点,注重培

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校长王屏山认为教学有三大任务:对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及灌输思想,并认为良好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

学习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他提出?课堂打基础,课外出

人才?的教学理念。他在多种场合说过,如果学生认为老

师讲课讲得不好可以不听,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就

行。他还说,学生考试全答对题目可以给   100分,但是

如果答题有创造性,即便有个别题答得不理想,也可以

给 100分,甚至给  110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附的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喜欢寻找多种解题答案,这也就大

24



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在课堂外,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爱

好和兴趣,启蒙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富于幻想,勇于

探索,重视实践,发展个性,勇于创新。同时,学校还提

倡学生课外自学。多年来,华附积极鼓励学生人人争当

?小发明家??小文学家??小艺术家?,发挥学

生的个性和特长。这一做法,成就了不少人之后成为各

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附中在这种改革中,还试验了开卷考试,其难度实际上

比闭卷考试更难。这种做法要求答题时间往往是几天。学生

在这段时间内必须自觉学习或互相讨论,等到交卷时,学生

往往不知不觉就多学了许多知识。

当然,这种?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做法,在?文革?

?理所当然?地被批判为?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广

东的代表?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华师附中既重视全面发展,又积极因材施教。学校要求

学生全面发展,即不偏科,力求学生在中学期间能掌握较为

全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专业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在具体操作上也有重点,即突出数学、语文、外语、物理

和化学。其主要做法是:对这些课程配备较强的教师,各班

班主任基本上为数学、语文及外语教师;对这些科目安排较

多的课时;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放在这些科目上等。

华附对学生教学不搞?一刀切?,提倡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并注意抓好?两头?:即对成绩

25



好的学生?锦上添花?,也对成绩差的学生?雪中送炭?

六十年代华附在搞教改时,还允许一些成绩特别优秀的

学生跳级。

                  提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当临近高考时,许多学校都利用星期日及晚上来

给学生补课,一些家长也纷纷提出给学生补课的要求。

王屏山在这种压力下,专门召开了毕业生家长会议,阐

述了不给补课的理由,说明应给学生自己消化课堂知识

的时间,并说明补课多了会让好学生也给补蠢了的道理。

附中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

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延长课时和补课并

不是好途径。

华师附中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除了环境较好外,

最重要的是藏书种类和藏书数量都很多,是当年其他中

学所难以相比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学校图书馆不但订阅了一般性的科普杂志,还订阅了一

些较为专业的学术刊物。我在读初中时就时常翻阅有关

航空航天及原子弹等专业刊物,从中了解和学习了一些

有关的专业知识。

                 用学校荣誉激励学生

每年华师附中校庆时,都会有许多国内名牌大学发

来贺电和贺信。记得 1964年 8月  9日校庆时,学校用大

红等彩色纸将这些贺电和贺信抄出,挂在正门教学楼一

楼前,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

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这些贺信中,除了祝

贺华师附中校庆外,往往还会赞扬华附学生在该校取得

26



的优异成绩或科研成果,这对年青学子产生很大的激励

作用。那时附中的优秀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在

报考大学志愿时,根本就没把省内大学放在眼里,第一

志愿填写的都是广东以外的国内最著名的高等学府。

1965年,教育部在北京召集全国四间红旗中学(长春

的东北师大附中、北京的一〇一中学、上海的育才中学和广

州的华南师院附中。东北师大附中曾有苏联专家蹲点,高考

录取率曾达100%,华师附中曾达98%。?文革?爆发,这些

都被批判为?苏联凯洛夫修正主义教学典范?)负责人座谈,

研究教育改革问题,华师附中教导主任麦嘉祥出席了座谈

会。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会议人员,并一一握手。麦嘉

祥主任立即将此项特大喜讯通过航空信件寄回附中,给全校

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60年华师附中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的红旗单位,校

长王屏山出席了该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1965年,王屏山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当时,一

名中学校长能当上全国人大代表,那可是天大的幸事。当然,

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及对附中成绩的肯定。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华师附中对学生的智育教育不仅仅限于教学大纲,还通

过课外丰富多彩的科技和文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按学校规定,星期二下午为科技活动日,所有学生都必须参

加一个科技小组的活动。

华师附中有许多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计有:无线电组、

物理组、数学组、化学组、地理组、养蜂组、管乐队、舞蹈

队、演唱组、航模组、美术组等30多个,大多数小组配备

27



有指导教师。

有的小组下面还有分组,其中仅无线电小组就分有单管

机组、双管机组、三管机组、五管机组等,共有200多人。

附中的同学都十分热爱科技活动,有的还不满足于学校的项

目。那时刚刚有了半导体收音机,但价钱十分昂贵,学校的

无线电小组安装的是电子管收音机,我们一些同学就利用自

己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到商店购买电子二极管、三极管、电

容、电阻等器件,自己缠绕线圈、做变压器,自己设计、安

装半导体收音机。

附中的航模小组人数不多,但他的影响却很大,每当他

活动时,总有许多同学围观。特别是在校运会时,他的航海

模型竞速比赛,火箭升天表演,牵引飞机的空中?格斗?

遥控飞机的特技花样飞行等,总能吸引众多同学的眼球。

由于华师附中科技活动开展广泛和深入,每当参加全国

及全省科技比赛时总能得奖。

附中管乐队在同学中也很有影响,他也是当年广州市最

好的中学生管乐队之一。管乐队的乐器很齐全,人数有四五

十人。学校在开会前和举行各种活动,以及参加广州市国庆

游行等活动时,管乐队都要进行演奏。在参加广州中学生的

演出比赛时,附中管乐队也往往能获得奖项。

附中演唱组约有十多人,使用的均为民乐乐器、锣鼓及

快板等。演唱组要自编、自导、自演各类小节目。常常是在

下午第四节课或晚饭时间到校园各处演出。锣鼓一敲,马上

开台。他常常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等进行好人好事的宣传,

他的活动类似于部队进行行军鼓动的宣传队。六十年代经常

举行全国、全市的大游行,声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每

28



当游行,演唱组就会连夜编写、排练节目,游行时就成了鼓

动宣传的啦啦队。

学校的广播站是个重要的宣传工具,它由学生自己管

理。广播站的主要工作有:在早运、午餐及晚餐时间播放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及各种流行的革命歌曲;播放学校的

一些通知;播出一些班级写出的广播稿;在校运会时作为演

播室及时报道赛况;在上午第二节课后播放广播体操等。

那时附中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了每周一节课时的音乐

课,大多数的音乐活动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每周每个班都

要学会一首新歌。每个班都由音乐爱好者自动当教歌员,通

常是利用课间休息或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教歌。许多人还在课

余时间,自己学歌。那时,凡是一有新歌,大家马上就会唱

了。

从1964年开始,全国开展了?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

学校最主要的音乐活动自然也就是歌咏活动了。每当召开全

校大会时,就是各个班级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大家模仿解放

军连队的做法,每个班或每个年级由一人指挥,大赛革命歌

曲,看谁的歌声更响亮,看谁能用歌声?压倒?对方。

?文革?前,每年广州市的中学都要分片进行文艺汇演,

华师附中选送的节目往往都能获奖。记得初三上学期(1965

年冬),我们班代表附中参加广州中学东片汇演,我们改编

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片段,

将其命名为《万山红遍》,由附中管乐队伴奏,在演出中大

获成功。

              “减负的教育改革

针对学生负担过重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我国

29



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其重点就是

?减负?1965年7月3日,毛泽东看了《北京师范学院

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的材料后,给中

宣部长陆定一写了一封信,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

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请

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为贯彻?七三指示?

华师附中在这次教改中成为国家教育部的试点单位,部

里还派了一位姓肖的副部长来校蹲点。

华附原本下午上课就少,通常周一至周四为两堂课,

周五是一堂课。在这轮教改中,华附将下午课时减少到

一堂课,到 1966年上半年,除高三毕业班外,下午干脆

就不上课了,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掌握。

那时下午头两节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在教室和图书

馆学习,有的还交流学习心得。第三和第四节课时,大

家通常都从事体育锻炼和农业劳动。晚自习的两堂课,

通常是做作业和自习。

这种教育改革开始没多久,就遇到?文化大革命?

爆发。1966年  5月  27日下午,华师附中贴出了第一张

批评校领导的大字报,全校立即陷入了大字报和大辩论

的狂潮中。华师附中是全国最早贴出大字报的学校之一,

并成为广东中学?文革?风暴的中心。这场运动给人们

留下的是一段惨痛的历史,附中?减负?的教育改革也就

随之夭亡了。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