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再回南典山

0 / 4604

15

主题

19

帖子

49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8
发表于 2018-12-12 07: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回南典山秋兰为佩
2018-12-05 阅读622




[backcolor=rgba(51, 51, 51, 0.098)]
优美的小调(钢琴曲)
设彩铃



巍巍南典山,我们的第二故乡。





五十年前,一代青年的共同命运,将我们带进海南省屯昌县中建农场白竹塱(11队,即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九团十一连)的大山里。在这里,我们学会劳作与生活,与老工人们缔结了最诚挚的情愫。





10年前,我已退休,终于摆脱工作缠绕,与同伴们回到这独立人生的起点站。老工人们与我们相见如故,离别时一再道“再见”。





光阴似箭,一晃又十年。魂牵梦绕的白竹塱啊,再次唤起我回去探望的冲动。

启程在途

这次出发,憾于未有同行的伙伴,苦于“一票难求”的奔波,忙于手头工作的了结。但是我既言之则必行之,只为兑现往日的承诺,了却久违的心愿。

11月30日,我乘K511次列车启程啦!行前,受队友们的委托代问候老工人,我准备了各种手信,装了满满一箱。









12月1日清晨,到达海口火车站。






乘车前往海口汽车客运站要耗时一小时多。沿途椰树成行,海南风光靓丽;还经过了国际博览中心、黄金西海岸。














到达新建的海口汽车客运总站,它毗邻海口高铁东站,接驳运输十分方便。









我搭乘走高速公路的海口至屯昌的快线车。约摸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屯昌汽车站——还是十年前的那个熟悉的模样!





联系上了正要回家的小张(温玉明的儿子),他带我去看了在建的屯昌新汽车站,驾车经过新建的主干道(屯昌有4条这样的主干道),向南典山驶去。













到了!老温的家——中建农场医院的职工宿舍。满头白发、个子矮小的老温,比10年前更显老了,但精神很好。我这回住在她家,陪伴她的孤独。





探访连队

由于头一天傍晚我去27队与场部未能找到老谢(谢永南),他闻讯后第二天(12月2日)清晨就来到了老温家。





他一身戎装,胸前还特意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原来那天正是他83岁生日!不过,我还是谢绝了他的寿宴邀请,因为我与11队有约。









不一会,杨大姐(杨清元,许立顺之妻)来引领,我打“摩的”回连队。沿着这条新建的水泥路,穿过似曾相识的枫树防风林。苍老的枫啊,你能告诉我今日的白竹塱是啥样?













一条大道直通队里。当年的6栋老房斑驳破旧、依旧存在,但多是空置待售或作为家庭辅房,少数仍在此居住的则进行了粉刷装修。





我首先来到老许(许立顺)家,崭新的楼房、宽敞的院落、明亮的客厅让我眼前一亮!老许夫妇勤劳、节俭,靠自己的积蓄盖起这栋每层三房两厅、两层共200多平米、顶层大天台的“豪宅”。他们的儿女在海口工作,夫妇俩带着小孙女过着安逸幸福的日子。两岁多的小孙女人见人爱,真是个“开心果”!













老许杀鸡捕鱼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和老杨受到热情款待。





饭前,趁着老许准备的当儿,杨大姐领着我走家串户。路上遇到老周(周爱秀),一同来到老杨(杨日爱)家。老杨家也盖了新楼,儿子去年已从潮阳回到白竹塱照顾母亲的晚年。我将手机里知青、老工人的老照片给她们一一翻看、一一指认。说起往事,有无边的话题、不尽的欢笑!













老卢(卢榜诗)家邻近老杨家,是个儿孙绕膝、和睦美满的大家庭。客厅里,老卢夫妇(老卢的妻子卢秀珍,当年的保育员)与外孙女、外孙女婿及他们的孩子(老卢的第四代)在聊家常。这些年老卢的身体不是太好,老两口相互搀扶安度晚年。





卢榜诗与卢榜兴是堂兄弟,我打开今年中秋前去探望卢榜兴、钟桂珍夫妇的照片给他们看,老卢夫妇很是高兴。





午休后,我在坪地遇到田瑞生,一同来到他家。老田也盖了新房,与儿子同住。夫妇俩退休工资近五千元,日子也过得十分殷实。当年田家四兄弟在白竹塱,如今两个哥(大田、小田)已离世,弟田瑞成(高田)仍在队里。老田的女儿女婿在场部开了家较大的“五六饭店”,因老田与老谢是亲家(老谢女儿嫁给老田儿子),老谢的寿宴正是在“五六饭店”设办的呢。据说不久前2队知青回来也在这里与老工人聚餐。





傍晚,我来到老庞(庞显东)、老朱(朱光琼)的家。老两口身体尚健,还能上山劳作。现正是槟榔收获时节,那天他俩还去忙乎了一天。10年前,大家都说“东哥家的房子最靓”,如今他的房子又扩大了。虽说内部装修不算豪华,但老庞告诉我,他在场部又买地盖房了,女婿正在忙着当监工呢。我想与老庞夫妇拍个合照,却找不到年轻“摄影师”,我们仨只好自拍。老庞送我,到家门口,我为他俩再留影一张。









之后,我在场部又偶遇老甘(胡忠告的老伴 ),当年他们从11队调去12队。如今老甘三个儿子,老大胡志超是农垦集团中建公司副总经理;老二胡志强原是11队书记现任13队副队长;老三胡志越在场部当保安。





在场部,经过原11队副队长(后调12队任队长)张清池的家门时,见到90多岁高龄的老队长。我们上前问候,他那“娃儿脸”笑开了花。张队长是1944年参加琼崖纵队的老革命,农场为他在25队建了房供他养老。张队长的儿子张家文在场部开了修车行,小张是个才子,那用无人机拍摄12队全景的音乐视频《美丽南甘坡》正是他的作品呢。





回头还得说说老温。当年我和老温同班,由于丈夫张书立医生常年在外工作,她一人带大两个孩子艰辛不易。她在生产中、生活上给了我许多的帮助与照顾。滴水之恩、理应涌泉相报,让我总惦记着她。

住在她家,每天总有唠不完的话。她一遍又一遍感激当年知青们对她儿女的引导与帮助,现在儿子是屯昌县公务员,女儿在海口企业退休,孙子在天津念大学,外孙女在上海打拼,为此老温感到格外欣慰与自豪。说起今天的生活,她就是一句话“我过得很好嘞”!她不顾儿女的劝说,固执地要在这里过自种自养自给自足的空巢老人的日子。她种有菜地、果树,养了鸡;每天还到后山坡上去做工“扎扫把”,当然更多的是为了与老朋友聊天消除寂寞。









这次回来,从我见到老温的第一眼,就感到她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可她只说前两年做了“椎间盘突出”治疗。不幸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就在我将离开的前一天下午,老温拟带我去探望老梁(梁立清,住在医院后面),殊不知她刚一出门,左腿一软就倒下了,立马造成“股骨颈骨折”动弹不得。万幸的是我在身边,及时找人背她回家,马上通知她儿子回来连夜送往海口医院。这些天我与小张一直保持联系,得知老温于12月6日已成功手术,预测癒后理想。





由此,我想到了这些献出终身的南典山老工人的终老问题,这是本次重返所产生的新忧。11队里丧偶守寡的老工人不下10位,儿女孝顺者生活尚可,若儿女家境不好则令人堪忧。离开农场的那天中午,我遇到副场长胡志超,将自己的忧虑与“办好养老设施”的建议向他表述。胡场长客观地说了目前机制上、财力上的困难。但愿这些“父母官”能将此事放在心上,为老职工多谋福。

寻觅当年

12月4日上午,与同队知青陈小玲(后调12队)及两位12队的知青相遇,她们正准备到白竹塱拍照。我立马跟上了。





三天之内两次走过这条枫树林道 ,宛如老朋友重逢,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枫树林是从场部回队的必经之路,是当年白竹塱的一道风景线。













这张经典的《中建知青》纪念册的封面珍照,已闻名整个南典山,并传至海内外,但只有白竹塱的知青亲历者才知道它的原照出处。今天,我终于寻到当年拍摄的背景树林,找回了半个世纪前的那个感觉。可如今,枫林与我们一样也老了。













沿着林道走,看到远处的山岚、近处的环山行,就想起开山造林大会战的情形。目前农场的橡胶产量已大量萎缩,一个连队仅剩有5至7个割胶工。但,我们仍欣喜地发现,环山行上还成长着茁壮的橡胶新苗。









一路上,白竹塱的美景多不胜数,我流连忘返,只想尽收眼底。挺拔的槟榔林,道旁坡上随处可见,成为近几年抢眼的景色名片。由于政策的放开,种槟榔让人们经济翻身富起来。去年一斤槟榔可卖10元,收获万斤就很可观,几年之后就可盖上楼房啰。













来到白竹塱,原来进队的大路现在已成为藏在林中的崎岖小道。水泥大路取代了它。









我们去寻找那当年曾带来多少欢乐的小河(下河的小路如今有了硬化台阶):清澈见底的河水川流不息,洗去我们一身的污渍和汗水;小河里还可以抓鱼摸蚌,河边竹林里挖笋、油柑树上摘果。









小玲说,她最记得那年在队里过16岁生日,到河里摸蚌,吃了鲜美的一餐。我们在小河边留影,那潺潺流水记载着我们的青春与风华。









我们过河进山,见到了橡胶林。看着这四周环抱的地形,真像是我当新胶工时跑遍六个山头的林段,只是那一层层的水稻梯田不见了,取代的是一口口的鱼塘。









这是我们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地方。大山里的胶林见证一切!









想起当年的情形。我在队里,从林管班到割胶班,经历过砍坝、开山、挖穴、种苗、林管、割胶等生产全过程,为当上橡胶工人很是自豪。听说,这些都是我们当年种下的胶苗,如今已开割产胶。但五十年过去了,为何还未成粗壮的参天大树?









我们在这遇到了正忙碌的老杨,又见到牵着小孙女的老许从远处走来。













大家合影留念。左一是老杨(杨日爱)、中间是老许(许立顺)、右一是老杨的儿子。





听说我们即将离开农场,老杨的儿子去挖木薯、老杨砍甘蔗,一定要我们带上。礼轻情意重,这份感情沉甸甸!









游览场部

12月3日上午,老谢来领我去逛场部。沿着中建大道一路走去,“桥头堡”两岸就是最有诗情画意的景点。那个“桥头堡宾馆”的老板与经营者是12队老翁(翁创智,11队翁创化的哥)的儿女,参加12队聚会活动的知青们在此下榻。

















这是场部晨语幼儿园(两部校车负责接送孩子)和通往中学的路口(也开了商店)。













场部商业圈:日用品超市;农贸市场;沿街的饭店、旅店和商店。之后我加拍了一张夜景。

















在建的商住楼,在马路两边相对而排共有6大幢,每户底层可开店经营,二、三层为住房。白竹塱的老庞家在这有一套。





场部的职工宿舍也整齐划一,进入小康水平。但与“富人区”里不亚于大城市的豪华别墅比较则相形见绌啰!还有,从屯昌进来途径的“山顶水库”现也已开发为“天湖半岛”,供南下过冬和旅游度假者栖居。













场部的行政办公区、公共事业单位及机关干部住宅都在农场的牌坊内。如我拍下的派出所、邮局、礼堂……

















知青年代,我后来被调到场部(当时系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九团)机关,在政治处宣传报道组工作。我在场部去探访了数十年未见的老同事:当年主管宣传的老江(江北超)八十有三仍神采奕奕;似姊妹相处的小魏姐(魏正群)已从副场长的岗位退下来正乐享晚年。













我以此“美篇”讲述再回南典山的故事。最后,我想以这张照片做为故事结尾。两位并不相熟的退伍老兵(左系抗美援朝老兵,右系保卫海南老兵)坐在一起就滔滔不绝讲自己的当兵史和农场史,他们为南典山的贡献已超一个甲子年!面对他们,我肃然起敬、深深感动!





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没有惊动领导,没有享受欢闹。但,扪心自问,我值了!我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