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短歌行(三国 曹操)梁振名 古诗词解释

0 / 20921

16

主题

19

帖子

1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0
发表于 2020-10-19 21:2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歌行(其一)(三国·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赋诗的描写。那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正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准备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横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他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这虽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不能当史实看。但小说的作者,至少是为诗人发表这首旷世之作选择了一个好时机,掌握了诗人吟诵这首诗时的环境与氛围。这是一首当众吟诵的招兵买马歌。当然,他这是一首当众吟诵的招兵买马歌。当然,他想招纳的,不是一般的兵卒,而是有纵横天下、叱咤风云才能的良将贤士。曹操是个文学才华甚高的政治家,他的招兵买马,不必用高官厚禄去招徕,而只是以情动人,煽起人家投奔他的热情。他在咏唱中,一方面袒露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宏愿,一方面又显示自己要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热切心情。他在宴会上吟唱这首《短歌行》,表面上,听众只有他的麾下;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他麾下诸将,把声音传播开去以达天下贤才,特别是那些还没有立定志向投向何方、还在犹豫的贤士。他要他们知道自己的宏愿,知道自己求贤若渴,希望像当年“周公吐辅”引来“天下归心”那样,把天下贤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来。这样感情诚挚的咏唱,相信是能打动不少能人贤士的心的。诗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共八句,主要是说,在“对酒当歌”之时,他心中存有“难忘”的“忧思”。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是说,他一边喝酒,一面歌唱,慨叹“人生几何”,慨叹人生的短暂就像“朝露”那样,太阳出来了,它就消逝了。当回顾一生时,过去的日子越来越多了,而剩下来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在这里,曹操也在慨叹人生苦短,但却与一般文人时暮的哀叹不一样,他是在慨叹天公留给他的时间太短,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样的慨叹,是一种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感的慨叹;是一种在越来越少的来日中,有许多建功立业的大事还未做的感叹。紧接上面的吟咏,诗人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四句。他是在“慨而慷”的歌咏与豪饮之中,唱出了自己心中是有“忧”的,并且说明,这心中的“忧思”实在是太沉重了,虽然想以“杜康”解忧,但这“忧”还是萦绕心中,不易拂去,以至到了“忧思难忘”之地步。    这连“杜康”也消解不了的“难忘”的“忧思”究竟是    这连“杜康”也消解不了的“难忘”的“忧思”究竟是什么,其状况是如何的呢?这是诗歌的第二层次共二十四句中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层次中,诗人先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起兴,引出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的吟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来是表现姑娘对穿着配有黑色衣领(“青衿”)服装的情郎的思念的。她的情郎是个读书人,他穿的黑色衣领的服装,正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曹操借用这两句诗句,表达了自己对有才学的贤人的思念和倾慕的心情。再接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也是采取近似上面四句的手法,直接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的原句以表情达意,表达了如果能得到贤士来归,我将把他们当做“嘉宾”, “鼓瑟吹笙”,热诚相迎之意。“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四句,则是诗人对求贤若渴的心情的直接表达。他把求贤比作“天上揽明月”,可见,他对求贤之难,是有清晰的认识的。正是由于“天上揽明月”之难,他才有“何时可掇”的慨叹;也是由于“天上揽明月”之难,他心中才会升起难以名状之“忧”,连绵不断(“不可断绝”)之“忧”。诗人对贤人的思念与倾慕以至成“忧”,乃至“不可断绝”,可见他求贤的迫切,如此真情的流露,相信那些身处远方的贤士,听到他这吟咏的故事,也是会不能不为之动容的。下面十二句是第三个层次,是对贤士来归的下面十二句是第三个层次,是对贤士来归的下面十二句是第三个层次,是对贤士来归的直接呼吁。诗人先写出已有不少老朋友四方来归,并受到热诚友好接待的状况:“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老朋友们穿过田野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到我这里来慰问我。老朋友久别重逢,欢宴长谈,都在怀念早就存于心中的旧情。曹操珍惜朋友的来归,但更希望有新朋友的到来,于是以老朋友到此受到热诚款待作招徕,呼唤新朋友也奔赴来归。这样就有了下面写“乌鹊”觅枝投林的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表面写的是乌鹊,其实是指代那些还在歧路彷徨徘徊的贤士。在三国纷争时期,群雄四起,各树旗帜,天下贤士应归属于哪面旗帜,的确是很难做出抉择的。所以才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情况出现。曹操提及这些,其实是对那些彷徨徘徊中的“乌鹊”们呼吁,别再犹豫了,就降落在我的枝头上,来归我的麾下好了。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更是对贤士来归的直接呼吁了:我是高山,有人给我增添几抔泥土,就会让山更巍峨,我又怎会厌恶呢?我是大海,更多的江河汇入大海,也会增添大海的壮阔,我又怎么会讨嫌呢?我只会像“周公吐哺”那样,唯恐对你们接待不周;我盼望的就是能像周公那样,让天下贤士“归心”啊!——曹操在这里是拿“周公”自比:周公当年礼贤下士,有一次吃饭,有贤士来访,他连忙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出去接待贤士,才再坐下吃饭;又有贤士来访,他又吐出食物,接待完贤士再吃饭;如是三次,才把那顿饭吃完。曹操是拿周公作榜样,礼贤下士,以求达到天下贤士归心的理想。全诗中,曹操多次用典。其中吟咏《诗经》作全诗中,曹操多次用典。其中吟咏《诗经》作典就有二次,有时甚至直接引用《诗经》的原诗句入诗。这种写法,是春秋以来的传统,文人学士、朝臣辩士,在朝会应对之时,就常引用《诗经》以表达情意,后来则扩大至引用其它经书以应对。这种引用典故的表达方式,是一个人的学识乃至身份的标志。所以,古人作文赋诗,乃至日常应对都多用典。这是中国文学常用的手法。在这里也附带给予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