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坪石中大学子赴东纵

0 / 15838

16

主题

19

帖子

1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0
发表于 2021-9-7 21:1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稿),暂勿外传
寻找坪石中大学子赴东纵的足迹
——坪石中大学子参加东纵考
项目寻访组
书签:
我们的工作
一 名单的形成和丰满二 学籍档案资料的获得
三 探访在世的中大学子东纵战士四 寻找中大学子东纵战士后代五 参加中山大学有关东江纵队的工作项目六 制作了一批图片和视频材料
我们的分析、考证和补充一 对学籍资料的统计分析
二 从档案中找到了许多这些前辈的学生照三 开展了对东江纵队青干班的研究四 绘制了路程地图
五 综合各方材料,对烈士资料进行梳理补充六 几个史实的资料补充
七 坪石中大学子参加东纵后成长的资料补充
  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东江纵队志》(《东江纵队志》编辑委员会编)P251,在谈到重要工作青干班时这样记载:“仅从粤北地区来的进步青年先后有600多人(其中中山大学的学生有200 人左右)。”

  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山大学编年史》(易汉文主编)P41中下方,即1944年最末,也记载着一句话:
“秋,中山大学200多名学生参加东江纵队。”

  虽然这个数字早有所闻,但是这“200左右”学子是怎样一个群体?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他们怎样去的东纵?他们后来怎么样了?2016年底,一份“历史档案征集函”为我们去探寻真相、接近真相提供了契机。
2016年底,中大校史馆给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发来“历
史档案征集函”,征集参加东江纵队的中山大学老校友相关历史资料。在接受了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交给的这一任务后,我们逐渐形成了项目寻访组工作团队:欧阳穗青,刘子健,王玉珍,王凯波。刘子健作为我们的顾问。在进行了一轮的前期工作后,吴振海和魏承禹也参加了团队,制作各种影像资料。近期,又有钟小洛等成为团队一
员,联系后代,提供各种宝贵史料。
  我们的团队,在接受任务后,经过初拟名单,中山大学档案馆查找学籍档案,寻访老战士和后代等工作,于2017年11月形成了大致的东江纵队中大学生名单,经过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审核,送交了中山大学党委及中山大学档案馆。
随即,在中山大学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又参与了“东江纵队与中
山大学”口述史项目的工作,与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的师生一起,完成访谈工作,征集东纵老战士档案资料,整理访谈文稿及音频、视频等资料。
  参与此项工作至今,我们一直将工作的重点放在1944-1945从坪石参加东江纵队的中大学子考证研究方面,从而形成此文。
经过了几年的工作之后,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呈现在我们
面前的,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那个200,也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群英姿勃发、机智勇敢顽强的大学生。从坪石中大到东江纵队,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英勇向前,义无反顾,终身奋斗。对这样的一个英雄群体,我们肃然起敬,而因了和他们的血缘关系,又倍感温暖和骄傲。
我们的工作
一 名单的形成和丰满
最初的名单始于2016年12月,主要依据是《抗战时期粤北青运》
一书。此书由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研究室、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清远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这本书是一批当年在粤北学习生活并走上革命道路的热血青年的回忆,其中就有我们的父辈。书中的多篇文献里,都有列出当时义无反顾奔赴敌后前线的中大学子姓名。从书里一个个取录列表,就形成了我们要去查档的名单雏形。再经过查看老战士联谊会登记表,请老战士回忆,向后代咨询,补充归纳整理,一段时间后,几经磨合形成了 212人的查档名单。(又经过几年的不断补充,这个初始名单已达219 人)
  从初始只有姓名性别、最多也只有大约的院系开始,名单的“列” 不断拓展,最终形成了如下表头。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
性别
籍贯
生卒年份
入学年份(年级)
学院
备注
参队年份
参队过程或说明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名单线索来源
查档结果
二 学籍档案资料的获得
  从2017年7月10日起,欧阳穗青、王玉珍和王凯波,多次去中山大学档案馆查阅学籍档案,在七八月的酷暑中,穗青九次奔波于广州市区与大学城之间!同时期还去广东省档案馆查阅档案,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中山大学的档案保存管理工作令人钦佩,很难想象,历经烽火流离,几十年上百年的档案仍可以查到。查档的过程细致艰苦,但更充满期待和惊喜。我们对照手头的名单,请档案员逐个录入,满怀希望电脑屏幕中能弹出我们需要的资料。有时很顺利,很快就能看的一张张学籍表,信息完整详尽:学生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入学年月、就读院系;家长姓名、职业,甚至包括了祖父、曾祖的存殁;还有其他一些信息。而最惊艳的是那一张张当年的学生照!一副副年轻朝气的面容,英俊潇洒,青春靓丽,带着那个时代的普遍性,又饱含着坚毅勇敢的特征。在档案馆,令人感觉走近了这些前辈,那一个个纸上的姓名站立了起来,是一个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爱国青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他们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革命群体。
  但是有时候工作就不那么顺利了,多少次输入名单都查找不到。有几位,我们尝试换同音字,成功了,有几位,则是换繁体字成功的。名单中的另外几十人,多次查找未果,或者是我们手中资料不全,只有一个名字,没有其他条件可对应,很难查找核实;还有就是中山大学档案馆查不到中大附中的档案,医学院的也基本查不到;另外,中山大学档案馆的某些电脑资料错位或者权限有问题,也给查找工作带来麻烦。在档案馆。我们常常一去就是一天,仲夏日,午餐在学生食堂对付一下,在校园或其他地方(没有空调)小憩,等档案馆下午开放继续工作。
  就这样,在档案馆,我们反复调阅了电脑档案,也查阅了纸质档案。查到的档案有:国立中山大学学籍表,花名册,保证书,毕业同学通讯录,同学录,各种成绩表;各种往来信函,包括转学、借读申请函,学生申请助学金或减免学费申请函及校方批复,担保函,请求释放爱国学生的联名保释函等等。我们共签名调出了300多份档案复印件打印件,从多方面核实确认了初始名单中158人的中山大学学籍,名单中另有4人有坪石中大附中的毕业合影,还有9人通过其他档案文献可确认为坪石中大学子,如此汇总,确认中大学子合计共为
170人,约占初始名单的78%。其余近50人,或非中大学子,或因各种技术原因无法查档,因此暂时不再统计。
  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1944-1945中大学子东纵战士”和“中大学子东纵战士—中青及其他”两份名单,交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审核确认之后,于2017年11月递交中山大学党委及中山大学档案馆。至此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
三 探访在世的中大学子东纵战士
在工作刚开展时,仍有陈克、陈梦云、陈茵、关海、黄菘华、黎
裘、刘湘、何值、饶辉、肖敏、张荣祖(江荻)、张伟贤、张显扬、温盛湘等十几位前辈在世。我们或自己前往,或配合中山大学口述史项目组,探访了其中的陈克、陈茵、关海、刘湘、何值、饶辉、肖敏、张荣祖、张伟贤、张显扬、温盛湘。陈克、刘湘、何值、饶辉、肖敏、张荣祖、张伟贤、张显扬几位是到家里探访的,陈茵、关海、温盛湘则是在省人民医院东病区见的面。为了探访在各地的这些前辈,我们自费去了香港、广西,也和项目组一起远赴北京。其中陈克、陈茵、黄菘华、刘湘、何值、饶辉、张荣祖、张伟贤、
温盛湘状态还好,也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们参加东纵前后以及后来成长发展的情况。陈克前辈讲述了他入党的情景,讲述了是受党组织的动员投考中大;饶辉前辈讲述了他们青干班结业后被派回潮汕地区家乡组织抗日武装的经历和改革开放后所做的贡献,介绍了同是中大同学的张开明(张伯哲)烈士在台湾的事迹;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贡献的刘湘前辈讲了参加东纵的过程,说到当年的情形动容落泪;张伟贤前辈条理清晰地回忆了当年分批离开坪石的过程;何值前辈讲到她如何跟交通员去东纵,在青干班学习期间入党;张荣祖前辈讲了他自己鲜为人知的奇心洞事件经历,还将自己的专著签名本送给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温盛湘前辈因身体关系,讲话不清晰,可是他会“敲黑板”,把事件过程写在白板上;探访陈茵前辈的过程更令人难忘,她在病房里和中大师生一起唱响了《中山大学校歌》!
  同时期,我们还探访了夏洪的夫人任克,李汉兴的夫人陈逸玲。任克前辈唱了夏洪创作的《北撤进行曲》,一字一句记忆清晰,最后的高音部分也完成得漂亮!陈逸玲前辈不但讲述了1948年李汉兴在任香港市委副书记时的工作情况,而且回忆出了东江纵队第一期青干班的地址——东纵老战士赖仲元的家,即深圳大鹏所城赖恩爵将军第!
  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前辈,为我们解答了不少疑问,填补了许多未知,万分感谢他们。遗憾的是,今天,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离我们远行。唯祝,离世者安息,在世者安康。
四 寻找中大学子东纵战士后代
  回望我们的整个项目,大部分有赖于欧阳穗青,而这一项艰巨工作,更是基本上由穗青完成。在列前辈初始名单的同时,她通过老战士联谊会,通过相熟的后代,用滚雪球的办法不断丰富了“中山大学学子参加东纵之后人联系方式”的表格。2017年11月16日,我们在饶辉前辈的办公室开了一次后代座谈会,通报了工作情况,把找到的学籍表发给大家,并派发了“前辈(中山大学学生)参加东江纵队情况表”请大家填写,请各位后代互相认识并希望今后加强联系。当时到会的有饶辉前辈,有团队的刘子健和王玉珍,有欧阳波的女儿欧阳穗青,罗湘林的女儿罗镇明,张江明的女儿张婉明和女婿梁志强,黄文俞的女儿黄梅儿,孔刚的儿子孔少华,梁干的女儿梁静,关海的儿子关镇冈和关镇洪,林挺的女儿林旭华,方源植的女儿方坚冰,朱田光的儿子朱键和朱明,钟紫的儿子钟小洛,王康陈海仪的女儿王凯波。我们联系到的后代还有:陈茵的女儿黄茵茵,廖行的女儿廖晓玲,吴振乾的儿子吴志海,马烈和阮群治的女儿马少珍,他们当天因有事未参加座谈会。会后,建了“坪石中大”微信群。
  同年12月初,我们又组织了后代“坪山大鹏红色游”,参观了东江纵队在深圳的几个旧址。
  之后,我们又陆续联系上了在外地以及国外的一些后代,如:夏洪的儿女,刘蓝天的女儿,赵柄权的女儿,石础的女儿。
  2021年,通过钟小洛、陈子星,又一批后代加入了我们的坪石中大群,如方健鹏和李雪英的儿子方引晴,陈遐瓒的女儿陈英游,陈大德的女儿陈坚华,许彦常的女儿李小颖,彭丰的儿女;邓乃炯和张韶的儿子邓小锋,黎莱茵的女儿梁小莎。
  2021年4月14日,我们组团参加了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坪石研学基地推广活动。5月16日,钟小洛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华南教育主题沙龙”活动中作了发言,向与会者介绍前辈们的一些情况。
  通过后代的联系和活动,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和友谊,听到更多的父辈的故事,知道父辈的更多事迹,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后代们提供的资料包括:前辈(中山大学学生)参加东江纵队情况表,前辈的回忆文章,生平简历,悼词等,甚至还有当年的“牛棚”交代材料。这些资料帮助我们进一步将前辈的人生轨迹画全。通过这些材料,我们看到了前辈们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人生,有辉煌也有磨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持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信仰的坚贞不屈,终生不渝。
五 参加中山大学有关东江纵队的工作项目
  我们的工作一直得到中山大学的支持。随着工作的进展,中山大学又邀请我们参与“东江纵队与中山大学”口述史项目。我们参加了
2017年9月11日在中大的开题会,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和组织部长古小红作了动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发来“关于商请协助开展‘东江纵队与中山大学’口述史项目有关工作的函”。学院的王铮书记和聂永浩副院长亲自挂帅,参加的学生都是党员。几年时间里,我们和中大师生一起采访老中大学子;实地确认深圳大鹏所城内的东江纵队青干班旧址;校对整理视频音频材料;基本完成任务。
六 制作了一批图片和视频材料。
  吴志海作了《从坪石到东纵》的PPT,几经修改,不厌其烦。刘子健为PPT写了导言:“中山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莘莘学子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当外敌入侵,祖国处在危亡之际,他们奋起救国,英勇斗争。1944年秋,日军打通粤汉线,广东面临全面沦陷。中共广东省临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全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同时全面恢复党组织活动,号召共产党员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时在粤北坪石的中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纷纷从坪石到东江地区投奔东江纵队,投笔从戎。至1945年,先后有200名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他们在抗日武装斗争的烽火里锻炼成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随后又参加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转战南北。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中有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如刘渥丹、林玩、郑志远、张开明)等等,更有许多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总之,他们为中山大学历史谱写了光荣的一页,已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所学习。”
  魏承禹多次跟随采访活动,拍摄了不少照片和视频,为我们留下宝贵影像资料。
我们的分析、考证和补充
  广东省对于1944-1945年间坪石中大学子参加东江纵队这一段历史的系统整合研究,最早始于1984年。我们得到的钟兵文章打印稿中有“一九八四年二月初稿,一九八四年八月修改”字样。《抗战时期粤北青运》一书P54,有一段说明,恭录如下:
1984年10月,由广东省青运史办公室在广州南湖松林宾
馆召开中山大学在坪石时期(1941-1945)的学生运动座谈会,有当年中山大学大部分支书、支委和部分党员参加,张江明作了《中大在坪石时期学生运动的线索和特点》的发言,大家作了补充,由曾建昭写成第一稿。1985年7月在坪石金鸡岭召开第二次座谈会,讨论第一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由吴逸民修改,写成第二稿。1986年6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第三次座谈会,讨论第二稿和提出修改意见;会后,由几位同志作了初步修改,然后由李坚在此基础上,吸取吴逸民的一些意见、观点、材料,写成第三稿,发表于1989年第 4期《中山大学学报》,广泛征求意见。1989年10月在中共始兴县委招待所召开“抗战时期粤北青运史座谈会”,第四次讨论李坚修改的第三稿,然后,根据大家提的意见,由张江明修改、定稿。先后参加过讨论本文和提出修改意见的有下列同志:林之纯、罗培元、罗湘林、黄若潮、关海、叶扬、欧阳波、林乃夫、孔庆余、陈向明、何文、陈克、卢炽辉、黄德士、陈茵、陈海仪、方君直、吴逸民、何绍芬、李雪英、周钊、吴健、王浩源、刘秉楷、黄杰文(夏洪)、王祖芳、容右钊、张盛澄、李文浩、杨重华等同志,在此谨向提过意见,动笔修改过的同志,致以深切感谢。
  在“抗战时期粤北青运史座谈会”后,1991年《抗战时期粤北青运》一书正式出版。感谢此书为当年的壮举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作为指导性的文献,引领我们今天去探寻前辈足迹。同时我们也找到一批照片,可作为此书编写的佐证。书中的多篇文章既有回忆当年广东省委领导爱国学生运动的大格局,有省临委和东江纵队先后派人多次到粤北通知党员和动员进步青年往东江纵队参加武装斗争的大背景,也有坪石中大生活、学生运动的故事和场景,最吸引我们的当然那一支支奔向东江纵队的学生队伍的历程。
  成书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些前辈应该在六七十岁,记忆未衰退思维尚敏捷,而且集体创作,互相提醒印证,那种刻骨铭心的回忆基本是真实可信的,我们的后继工作,也证实了这些。在此我们不再重复书中的内容,而是将其作为附件,供大家学习。
但是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想了解更多,尽力把它补充得更完整;
把那段历史放大来看,多角度来看,努力去读懂我们的前辈;通过我们的工作,尽量帮助后人也能清晰地了解和记忆那场壮举,做到不但前辈难忘,我们难忘,我们的后代也难忘。
  在此,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遗漏。用档案和数据讲话,是最有力量的。以下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得到的分析、考证和补充。
一 对学籍资料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学籍资料的统计分析,丰富完善了对前辈信息的掌握,加深了他们的了解。
  在前面提到的确认中大学籍的170人中,有二十几位是中国青年同盟成员或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的骨干,有许多位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江纵队各级领导:曾生司令员,杨康华政治部主任,饶彰风秘书长,周伯明,罗范群,钱兴,袁鉴文,黄文俞……中山大学真的为他们而骄傲!
  而我们的关注重点是在1944年至1945年从坪石中大参加东纵的学子,这个群体目前锁定的有142人,占确认中大学籍者的84%。在此,我们试将这部分的学籍资料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归纳统计。
142人名单如下:
柏森(汪应昌),蔡达材,蔡子培(蔡伟青),陈向明(陈宝卿)(女),陈沙朗(陈大德),陈嘉(陈海仪)(女),陈夏苏(陈汉生),陈甲寰,陈坤仪(女),陈克(陈隆基),陈梦云(女),陈慕静(女),陈守均, 陈茵(陈婉芳)(女),陈建(陈湘安),陈遐瓒,陈迅之,陈衍之,陈梓桥(女),陈霖(陈祖燊),池声清(池耀华),崔克(崔克玲)(女),
邓克流,邓环(邓陵),邓乃炯,董树勋,方源湜(方源植),冯庆翊,冯月庭,关海(关树南),何钦赞,何一平,何文(何兆麟),何之光,
洪佩兰(女),黄德士(黄德赐),黄建人,夏洪(黄杰文),黄若潮,黄菘华,黄志猷,黄平(黄宗尧),江边(江秀亭),江荻(张荣祖),江哲
(陈燕芳)(女),蒋慧仪(女),孔刚(孔召棠),邝哲民(邝文龙),劳艾(劳次英)(女),黎莱茵(女),黎裘(黎绍球),李汉兴,李辉(吴震乾),李敏,李群(李士铮),李树中,李雪英(女),梁干
(梁栋),梁天(梁耀端)(女),廖行(廖衡),廖烈南,林长风(林敬法),林华康,林洛(谭文芳),林挺,刘湘(刘百刚),刘蓝天(刘滨),刘秉楷,刘树楷(刘树阶),刘滨(刘渥丹)(女),卢炽辉,廖茅(罗柏元),罗宝萱,罗湘林,马烈(马炽昌),雷鸣(马灼晃),莫福生,莫福枝,倪宏毅,欧扬(欧名世),欧阳波,潘明忠,彭厚望,彭绍光(彭会),彭丰(彭展寿),何值(祁九如)(女),钱玉芝(女),饶辉(饶毓坤),阮群治(阮群娣)(女),林岗(沈辉)(女),沈能(沈能),沈群华(沈如琼)(女),沈如珍(女),施斌(施伟斌)(女),施明(施泽霖),谭东枝,王康(刘时熙),王朴(王昌明),王坚(女),王义帜,温盛浩,吴群卓(吴甫),吴健(吴显慧),吴逸民,吴紫风(吴月娟)
(女),吴志通,伍真(伍子博),肖霖(肖俊林),谢联(谢绍武),肖敏(许秀琼)(女),许稚人(许彦常)(女),许足成(女),杨钊
(杨家杰),杨星光(女),叶碧星,叶扬(叶剑锋),余小敏(余敏志)(女),余少石(余启勋)余宏利(余新琼)(女),张纯纲,张弓(许俊杰),张开成(张开明、张伯哲),张泉林,张善行(张善儒),张韶
(张少芬)(女),张伟贤,张文光,张莫(张文熙),张显扬(张显扬),张强(张永良),赵炳权,赵大刚(赵力田),郑鸿俊,郑锦波,郑重(郑志远),钟紫(钟达),周自强(周建华),周挺(周应璠),周钊,朱田光(朱绍昆),石楚(朱引龙),钟奋初

设计的统计分类项有:1.性别比例;2.党员比例;3.籍贯分布;
4.学院分布;5.参队时年级;6.参队时年龄;7.家长职业。这里的党员名单,来自《抗战时期粤北青运》一书中的多篇文章以及《中共广州中山大学基层组织历史综述》(作者曹直)。其他各项数据,则如实取自查档资料,尤其是“国立中山大学学籍表”和“各学院注册学生名册”。
1.性别比例
  在142人的群体中,男生110人,女生32人,占比分别为77% 和23%。从文献中我们了解到当年中大在册学生数量为4100余人,却无法知晓性别比例,但是从偶然得到的“中山大学1942年度各学院注册学生名册”中33页里面的信息可以估算一下:33页中共有学生622人,其中标注性别“女”106人,占比17%,余为男生516人,占比83%。由此可见,参队女生的占比高于普遍的比例。

  走出象牙塔,参军打仗,女生肯定会遇到更多的困苦,经受更大的磨难。这批女生中,文学院的陈茵(陈婉芳)已写好毕业论文,许彦常(许稚人)已经当上文学院的助教,而农学院李雪英的身边还带着不满3岁的孩子。但她们不留恋职位,不计较文凭,安顿好年幼的孩子,满腔热情地一心只想到解放区去参加抗日武装斗争。这批女生走上抗日战场,为祖国为人民奉献青春和热血,洪佩兰、沈如琼、余敏志、刘渥丹、邓荔棱等几位烈士更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党员比例据张江明同志的回忆:“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打通粤汉铁路的进攻,东江纵队派同志到粤北的中山大学等校通知党员和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游击队。”(《抗战时期粤北青运》P2)
数据统计结果是:从坪石中大参加东纵的142人中,共产党员
68人,占48%,建党对象16人,占11%,进步学生59人,占41%。因为当时党组织停止活动,无法发展具备入党条件的建党对象。共产党员和建党对象一共是84人,占了奔赴敌后前线队伍的59%。

  在这“山野和田间长长的行列”中,一半以上是共产党员和以党性要求自己的热血青年,这至少说明两点。第一,他们是接到组织通知去参加游击队,是组织行动而不是“自发行为”;第二,是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障了这样一次艰苦卓绝大行动的成功。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进步学生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亲历者陈海仪执笔的回忆文章《奔赴敌后战线》(初稿)中写到:“几百名青年学生跋涉几百里以至上千里,通过国民党和日伪军的层层封锁,于一九四四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分批安全到达东江纵队。虽然经历了不少的艰险,没有人动摇不前,没有人出卖党的机密,没有出人身事故,说明了这支队伍是一个坚强的队伍,参加的人员具有革命的自觉性,这次行动有着严密的组织。”
  看看几支队伍的领队:黄德赐(文学院支部书记),夏洪(文学院地下党员),罗湘林(法学院支部书记),莫福枝(法学院地下党员),彭丰(法学院地下党员),张韶(先修班地下党员)等等。再看看几位东江纵队先后派来引导学子参军的联络员:李树中(农学院地下党员),赵炳权(文学院地下党员),彭会(农学院地下党员)
等等。
  为什么一个学校的党组织能够如此坚强?《中山大学坪石时期的学生运动》一文中的这一段给出了答案:
  “中大迁回坪石后,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广东 (粤北) 省委十分重视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府。中共粤北省委书记亲自领导省委青年部并通过青年部具体领导中大党组织的工作。当时大体上每个月由省委青年部向省委书记汇报中大和其他方面青年学生工作的情况与问题, 接着根据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任务的指示, 结合广东实际情况, 作出部署安排, 然后向中大党组织等传达、贯彻。在加强对中大学生工作的领导方面, 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第一,动员一批年轻的党员投考中大, 并抽调一批有经验的党员干部回中大复学。他们之中有的曾任县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和特委领导工作, 如李汉兴、黄若潮、吴震乾等。这就使中大地下党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很大的加强。省委还把原任中共粤中特委青年部长陈能兴和原任北江特委青年部长、连阳中心县委书记张江明调到省委青年部, 分工负责中大和几所高等学校的地下党工作。省委又派跟许崇清回中大工作的黄焕秋专门与许联系。鉴于国民党顽固派自1939 年以来不断制造反共事件, 省委决定在中大不建立全校性的总支或党委, 而在各学院分别单独建立支部, 支委分工联系党员。当时法学院支书 (先后担任):林之纯、罗培元、罗湘林、黄若潮 (后成立两个支部);文学院支书:方健鹏、卢炽辉、黄德士(赐);农学院支书:方君直,吴逸民;工学院支书:王浩源、刘秉楷;师范学院支书:周钊、吴健、李汉兴;理学院支书:林挺;医学院支书:吴子熹;研究院党员:丘陶常;先修班和中大附中都有党员。前后共有一百多个党员。张江明常驻坪石,直接与各学院支书联系,统一和协调全校性工作和斗争。”(《抗战时期粤北青运》P37)
  我们注意到,在几位党员同学的学籍表中,都有几年的休学记录,如:1938、1939、1940年休学的有黄若潮(1937年入学),吴逸民
(1937年入学),周挺(1936年入学);1938、1939年休学的有吴震乾(1937年入学),卢炽辉(1935年入学),罗湘林(1936年入学);而同是1936年入学的廖行和林华康,学籍表中注明了1943年复学。休学和复学记录,印证他们这些年去各地从事的抗战斗争领导工作,印证了他们是为了加强中山大学党的领导而回归学校。
  至于“动员一批年轻的党员投考中大”这一说法,我们在采访法学院陈克(陈隆基)前辈时,他也说到:当时是党组织要求他们,有条件就去投考中大。据其他资料记载,文学院夏洪、师范学院张永良、法学院钟奋初等,也都是同期在党组织动员下成功投考中山大学的。
3.籍贯分布

  中大在坪石时期的学生主要来自广东本省和湖南、广西、江西等。从籍贯分布饼图上看,这批学子还是以广东本省居多,尤其以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合称的四邑地区为多,其次是东莞。这和回忆文章中提到的当时几个活跃的同乡会应该有关。而在参加东江纵队青干班培训后,一批来自潮汕地区的同学张开明、饶辉、廖烈南、陈衍之、池耀华等被派回家乡从事抗日武装队伍的组织建设工作,我们也能从这个籍贯分布中看到原因。本项在此不做展开,只因学籍表和名册中都有此项而记录并留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相似信息而确认所需。将饼图贴上,诸位看官也可以从中找寻自己家乡那些英勇的前辈。
4.参队学子学院分布
  按当时中山大学的学院建制,有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七大学院,还有研究院、先修班和附中。条件所限,各学院分布在坪石的不同街镇甚至山间,农学院更是在湖南的栗源堡。

以下图表说明,所有学院都有师生加入了前往敌后抗日前线的行
列。至于人数的多少,并不重要,在大家都是单线联系、秘密通知、紧急集结的情况下,地处偏远的学院或者学院人数不多等其他因素限制不足为怪。

5.参队时年级我们也统计了1944年-1945年参队时,这批学子在读的年级,柱图如下。可以看出以当时就读大二(即1942年入学)的人数相对多一些。如果即将毕业的大四同学和已经毕业留校以及研究生、助教相加,更成为最大的群组,最令人钦佩和感动的正是这个群组。在当时的社会,大学毕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又或者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他们却为了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毅然放弃了这些。如此一来,大学各年级的参队人数相差并不远。而当年的附中只有第一届毕业生,人数自然相对少一些。

6.参队时年龄
  这一批坪石中大师生参加东江纵队时,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只有16岁,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20岁以下17人,20岁-25岁
91人,26岁-30岁31人,30岁以上3人。二十出头,这一群革命先辈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洪流之中,战斗的步伐从此迈开不曾停息,跟着共产党,赶走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奋斗终生。

7.家长职业
  在中山大学学籍表中有一栏“家长职业”,我们也把它归纳整理出来,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他们人生轨迹的答案。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所有人的学籍表,有些表中此栏又未填,因此只能以完整的学籍表以及后代交来的材料,完成了这份100人的“家长职业构成”图表。

  从家长职业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家境大都不算窘困,从商的家庭占了近3成,还不乏名教授、名律师、华侨家庭。附中张荣祖的父亲张作人教授、附中赵力田的父亲赵郤民教授,都是当年中山大学学术领导领军人物,今天被人称为坪石先生;附中崔克玲的父亲是中大研究院院长,工学院孔召棠(孔刚)的父亲是国民党韶关警备区司令。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可能会说:他们就是民国少爷、民国小姐啊。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并不是只有穷人才去参加革命。
  必须看到,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原本富足的家庭也遭变故。在《抗战时期粤北青运》P36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大在坪石时期的学生主要来自广东本省和湖南、广西、江西等。他们大都亲历过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由于战争的阻隔,许多人失去了海外或内地家庭的接济,靠学校有限的学生贷金维持生活。他们绝大多数热爱祖国,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团结抗日、民主进步,不同程度地同情或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
  在文学院沈能(1937年入学)的学籍表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是许多当年战乱中辗转求学者的真实写照:“生于二十六年度(为民国历,阅读时加11即为公历,下同)投考本校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一年级,肄业未及一学期,因抗战影响,家境转劣,物理继续求学,遂于该年请准停学,至二十七年度,生曾一度请求复学获准,后以倭寇南侵,广州失守,学校迁罗定,及后又迁云南,生以故乡沦亡,祖业荡然无存,家长随社会局退至广宁县,生则避难香港寄居亲戚家中,经济情形愈为拮据,虽欲赴滇升学,而旅费无着,故二十七二十八年度仍请求停学,至本年度学校迁回粤北,始克复学……”

又据陈海仪回忆:其父亲陈大年为粤港著名大律师,因不肯为日
本人做事,被迫四处逃难,在香港靠妻女煮粥沿街出卖,勉强度日。坊间还传说他“存节不屈冻饿而死,爱子亦随之殉节”。
  像这样遭遇变故的家庭岂止一个两个!看到这些,心头总是回响着《延安颂》的旋律:“多少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饱尝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1944年,沈能和两个同在中大读书的妹妹沈如琼、沈如珍毅然走进了奔赴东江纵队的行列。
二 从档案中找到了许多这些前辈的学生照。
  学籍表上的照片令人眼前一亮。有些照片是他们的后代都未见过的。通过照片,活化了前辈的形象,使人更容易认记,也为宣传前辈事迹储备了更多素材。
三 开展了对东江纵队青干班的研究。
  1944年8月东江纵队政治部开办了青年干部培训班,共办了七期这是所有青年学子参加东江纵队的第一课,因此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是青干班的具体办学地址、七期的具体师生名单,一直未见详细资料。2018年,大鹏博物馆首先发现了老照片中的第一期青干班旧址与深圳大鹏所城赖恩爵将军第的一处十分相似,我们请曾参加第一期青干班的陈克前辈和饶辉前辈辨认比对了照片,又有陈逸玲前辈的清晰回忆,我们和中大项目组前往大鹏所城实地勘察,从而确认了东江纵队第一期青干班旧址。我们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完善七期青干班的领导和学员名单,初步搭起了框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我们还为大鹏博物馆提供了详尽的图文资料以协助办展。(这一部分请王玉珍修改补充)四 绘制了路程地图。
  从坪石到东纵,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几位前辈都有较详尽的回忆文章,如:《从铁岭到东纵——中大文学院党支部活动回忆》(黄德赐)、《奔赴敌后战线——忆中大等校学生参加东纵的历程》(钟兵)、《风雨忆同舟——忆中大同学等从韶关奔赴东纵的经历》(钟紫),见附件,此文无需赘述。笔者也曾参照钟兵文章,在地图上绘制了第一批赴东纵学生的路程,贴在此。此图还可进一步完善,补充其他几批的路线。

五 综合各方材料,对烈士资料进行梳理补充。
  《粤北抗战时期青年运动》《东江纵队英烈集》和中山大学档案馆网站,都有记载中大学子东纵战士中的烈士,但都不完整。我们把从坪石中大参加东纵后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录及主要事迹做了汇总。如下:
  张永良(张强),师范学院教育系三年级学生。1944年秋与蔡子培一齐奔赴东江纵队,战斗在东江两岸。东江纵队政治部曾任命他为青年训练班第七期政治指导员。后奉调东纵江北指挥部直属中队任指导员。1946年春,国民党广东行辕主任张发奎声言“两个月内肃清共产党的部队”。在紫金的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掩蔽在狗头嶂的青溪地区的东纵部队独立营。殷东生、张永良率领该中队,将敌军赶出狗头嶂。之后,张永良奉命率领一个班赴义容、龙窝一带山区铸锅厂收税,返队时,突遭敌人袭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林华康,出身华侨工人家庭,1935年考入中山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和中山大学随军服务团,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举办的党员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到粤东丰顺开展抗日工作。1942年5 月,中共粤北省委被破坏后,林转到翁源三华中学任教。次年秋,到坪石中山大学工学院复学,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1944年秋,林被派到始兴风度中学任教导主任,以作为掩护,恢复中共始兴县的组织,开展武装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广州。1946年1月中共广州市委成立,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负责中山大学等学院党的组建工作。1946 年底任中共粤中区副特派员。次年4月,调香港中共广东区党委机关工作。1947年秋,林华康被派到北江游击区,在粤赣边纵队军事教导队和中共翁江地委工作。同年12月18日,在李洞村被敌包围,林在率教导队突围时中弹牺牲,年30岁。
  郑志远(郑重),文学院哲学系二年级学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考入中大。他气宇轩昂,品学兼优,是文学院学生运动的骨干,进步社团“莽原”社的创办人。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后,在司令部联络处、海陆惠紫指挥部任情报科副科长。在联络处,他是袁庚的得力助手,在与盟军的情报合作中屡建功勋,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1946年春,他化装进入紫金城侦察,被反动分子认出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以他家庭富裕、母亲守寡、他是独子等情劝降,志远同志凛然痛斥反动派:“你们没有资格和我说话!” 从容就义。残暴而虚弱的敌人竞将他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他牺牲时才23岁。
  洪佩兰(女),医学院学生,祖籍安徽,出生在广州市一个书香之家,她三叔曾经考中晚清秀才,她本人也很文静秀气。她在中大附中初中部上学时就是“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进入东江纵队前在广州从事我党秘密工作应当已是中共党员。到部队后,她担任东江纵队“鲁迅”艺宣队队员。由于跟随部队活动难以照顾新生婴儿,她与丈夫忍痛将出生不久的儿子送给当地百姓收养,至今下落不明。 1945年随军上了粤北,在始兴县山区的奇心洞事件中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她坚贞不屈,带着身孕被敌人残酷活埋,年仅25岁。家中亲属众多妹妹直到解放初才从寻上门的姐夫口中得知这位姐姐已经牺牲多年。
  温盛浩,师范学院二年级学生,出身华侨家庭。1944年夏参加东江纵队。先在青干班学习,同年加入共产党。1945年秋,奉组织命令随部队北上时,在粤北始兴县北山奇心洞遭国民党军队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沈如琼(沈群华)(女),法学院经济系二年级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端庄文静,同学们都称她“琼姐”。1944年,她不顾自己曾患肺病体质纤弱,坚决要求参军。从粤北步行经赣南转回东江,行程千里,她从不叫苦,经受了考验。在东纵,1945年她从政治部政工队调到第六支队任文化教员,在海陆丰一带活动,参加了共产党。为了做好战士工作、群众工作,她以惊人的毅力,三个月学会了人称为“学到老”的海陆丰语。在国民党反动派封锁包围之中,她赤脚行军,教战士们学文化,帮战士们洗补衣服,护理伤病员。1946年3 月,反动派包围惠东白沙湖赤坎村。沈如琼因照顾伤员,未能及时突围。敌兵要逮捕她,她双手紧抱一棵松树,高喊:“我死也不走,你们开枪吧!”枪声响了,这位26岁的忠诚战士永远与青松同在。
  刘渥丹(刘滨)(女),先修班学生。1938年入党。她出身十分贫苦,当过婢女、童工。她沉着稳重,对同志诚恳,对工作认真负责1944年大批同学参军时,她是“中大队”的组织者之一。在东纵青干班第二期学习后,分配到珠江纵队工作。在一次战斗中,她和部队失去联系,独自一人,身上仅有三个小小的炒米饼,坚持七天七夜,找到了部队,已经奄奄一息。在送往东江治疗途中,遇伪军扫荡,渥丹同志不幸被俘,她虽身患重病而意志坚强如钢,不屈不挠,英勇牺牲。
  余敏志(余小敏)(女),文学院历史系一年级学生,自小父母双亡,是个沉默的女孩子,革命意志坚定。参军后,在政治部政工队当队员,主动背起药箱兼任卫生员,她变得笑口常开,以自编舞蹈演唱《朱大嫂送鸡蛋》而闻名东纵。干部、战士都亲热地叫她“蚊孜仔”。日本投降后,东纵一部分队伍挺进粤北,她身患重病,隐蔽于始兴奇心洞,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逮捕,在始兴监狱中带病坚持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张纯纲,法学院政治系学生,在高鹤地区任青干班指导员,战斗中被反动派武装围捕,不屈不挠,英勇牺牲。
  谭东枝,法学院司法系学生,共产党员,在珠江纵队中山支队任指导员,1945年夏在日伪联合扫荡中负伤,拒绝敌人诱降,在敌人火攻中烧成焦炭,英勇牺牲。
  杨星光(女),医学院学生,1945年在罗浮山根据地工作,在与敌人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0岁。
张开明(张伯哲),法学院社会系学生,1944年9月带领一批
同学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第一期青干班学习。结业后被派往潮汕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5年12月被调任中共潮安县工委委员,后任书记。1947年1月,被派到台湾台北市从事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1949年2月,调任中共台中地区工委书记。正当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全线溃败,逃窜台湾,在全岛对革命力量实行大搜捕、大屠杀,中共台湾省工委遭受破坏时,能坚守岗位,尽忠职守,果断而稳妥地安排战友及时转移隐蔽,尽力保护了中共组织的安全。1950年4月5日,不幸在台中市被捕。在监狱里,与敌特展开了顽强不屈的斗争,虽受尽严刑拷打,却绝不暴露党的一点秘密。不久,被作为重要政治犯解押往台北市监狱。同年12月8日,被秘密杀害于台北市郊六张犁公墓刑场,牺牲时年仅30岁。
  张伯哲的名字被刻在了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花岗岩墙壁上。
六 几个史实的资料补充
1.河源船塘老乡的回忆
  2017年9月,我们赴河源,专程去船塘看了当年夏洪带领十几位坪石中大同学赴东纵经留的萝溪书院旧址和新建的农家书屋,访问了几位当年见过这些学生的孩子,今天的老人。对着那排老房子,乡亲们指给我们看,当年的男生住在哪里,女生住哪间。欧阳振旺老人告诉我们,当年这批学生和乡亲们亲如一家,教孩子们唱歌,国际歌也用英语来唱,他们还想办法在村里竖起了简陋的篮球架,自己锻炼身体,也教孩子们打球。欧阳嘉老人回忆当年王康送过一件双排扣的棉大衣给他们家,他们保存了很久,可惜前些年搬新居丢失了。还有,早几年有乡亲发现了当年藏在墙缝里的学生证,有刘时熙(王康)的,朱绍昆(朱田光)的,陈守均的。这些学生在村里驻留的一个月,被乡亲们深深刻进了时光里。
2.大鹏湾的“校友聚会”
  冯夏前辈送给我们的一批材料中,有陈海仪执笔署名“钟兵”文章《奔赴敌后前线》的1984年8月修改稿打印件。这份稿件大体和
《抗战时期粤北青运》采用的相同,只是顺序的调整,其中的青干班内容也在书中独立成篇了。但是稿件中有一些细节出书时未采用,我
们认为还是很有价值的。因此作为本文附件呈上。在此只是录下一段:
  一九四四年八月初,东纵司令部和政治部在大鹏湾濒海的土洋村大沙滩上开了盛大的联欢会,欢迎大批新来的游击战士。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同学们一次听到部队的老同志高唱
《国际歌》,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也纵情欢唱。来自中山大学的新战士被邀请到村里的小学校参加了一个座谈会。通过各人自我介绍,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东纵的许多老同志是中大的老校友。曾生司令员说:“我原名曾振声,是中大文学院教育系的。在中大搞过学生运动,后来组织上叫我做海员工作,抗战后,回到这里搞武装斗争。”政治部杨康华主任说:“我是法学院政治系的,原来的名字现在暂不介绍吧。”前来参加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的珠江纵队政委罗范群同志说:“我是法学院社会系的。”饶彰风同志说:“我是农学院的,因为搞学生运动被开除了。”黄文俞同志说:“我是工学院学机械的。”到会的同志大笑说:“你学的是机械,拿的却是笔杆子。”这次会议给大家难以忘怀的印象。听老同志回顾东纵的历史时讲到:一九三八年组成人民武装,一九四二年部队在日军占领香港以后迅速发展。一九四四年东纵发展壮大,迎接抗战胜利,三次都有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参加,说明了知识分子在武装斗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会的同志们深深地体会到,同工农结合参加武装斗争是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这场特殊的“校友聚会”意义深远,真应该载入中山大学史册。中山大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府中重要的战斗基地。一代又一代中大学子在党的教育下参加革命,勇立时代潮头,成为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
七 坪石中大学子参加东纵后成长的资料补充将这批前辈的完整人生轨迹呈现出来,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
  坪石中大部分学子响应党的号召,辗转千里,携笔从戎,从坪石到东江敌后参加东纵,投身火热的对敌斗争。他们英勇顽强,锻炼成长为坚强的战士。同时,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人民群众服务,为部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许多人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以他们离休时的任职为依据,据不完全统计,有不少人在党和国家各部委及军队兵种总部。如: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         学院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黄杰文(夏洪)文学院外文系    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
赵炳权       文学院外文系                中国翻译出版公司总经理
刘秉楷       工学院电机工程系          一机部副总工程师
刘百刚(刘湘)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航天工业部办公室主任
刘滨(刘蓝天)文学院史学系   国防科工委训练部副部长
许俊杰(张弓)理学院生物系    第二炮兵(火箭军)部队技术装备部部长
叶剑锋(叶扬)法学院社会系    中央党校
张荣祖(江荻)理学院地理系    中科院地理所

担任广东省及各部、市领导的。如: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       学院    系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李汉兴       师范学院   教育系    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周钊          师范学院史地系       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朱引龙(石楚)法学院经济系    广东省纪检委政协常委
林挺   理学院地质系   广东省地质局局长
蔡伟青(蔡子培)法学院    法律系      广东省物价局副局长
欧阳波   法学院   社会系       广东省机关事务局副局长
罗湘林     法学院 经济系      广东省统计局副局长
关树南(关海) 法学院经济系     广东省统计局副局长
欧名世(欧扬)   农学院农经系    广东省建工局副局长
梁栋(梁干)  文学院历史系       广州市航运管理局副局长
陈大德(陈沙朗)   附中            湛江地区农业局局长兼农办副主任
陈宝卿(陈向明)   法学院社会系   广东省委办公厅处长
方源植(方源湜)   文学院中文系     广东省劳动局调配处处长
黎莱茵      农学院 农学系       广州市妇联儿童少年工作部副部长
许足成      理学院地质系         广州市海珠区区委顾问

有一大批人奋战在教育战线。如: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        学院 系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卢炽辉        文学院历史系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陈婉芳(陈茵)文学院中文系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黄德赐(黄德士)  文学院外文系       暨南大学总务处长
许秀琼(肖敏)    文学院中文系         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
张泉林        研究院     教育研究所      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副所长
赵力田(赵大刚)理学院地理系        南京大学数学系
钟达(钟紫)农学院农经系              暨南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劳次英(劳艾) 文学院哲学系           暨南大学
张显扬(张显扬)文学院历史系        香港香岛中学行政教导副主任

有在新闻出版系统的。如: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学院系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陈隆基(陈克)  法学院社会系      广东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吴显慧(吴健)   师范学院公民训育系 广东科技出版社社长
陈海仪(陈嘉)文学院中文系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何兆麟(何文)文学院史学系           南方日报副总编
许彦常(许稚人) 文学院哲学系        南方日报农民版副主编

有科学研究部门、工厂的领导。如: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学院系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邓乃炯邓乃炯 工学院电机工程系   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吴震乾(李辉)  法学院社会系     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孔召棠(孔刚)  工学院机械系     广东省糖机厂厂长
吴逸民             农学院农学系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
陈遐瓒       师范学院英语系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朱绍昆(朱田光)   法学院政治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室主任
邝文龙(邝哲民)师范学院公民训育系   广州市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
有一直在部队工作的。如:
在校姓名    参队姓名   学院系                   离休单位职务及其他
彭展寿(彭丰)  法学院经济系              南京军区丽水军分区副司令员
江秀亭(江边)  工学院电机工程系        广州警备区顾问
廖行     农学院农林化学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校副校长
刘时熙(王康)  文学院外文系            浙江省嘉兴市武装部副部长

简单介绍几位前辈。
  李汉兴,师范学院教育系。1938年入党,1940年起任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后东特委青年部长等职。1942年按照特委意见升入中山大学,因党组织停止活动,只同张江明联系。1944年介绍了七八个人到东江纵队,自己几经辗转,也于1945年3月到达东纵,并任青干班指导员。李汉兴于1946年到香港,1948年8月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李汉兴调回广州,一直在党的人事部门工作,1976 年去世前为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政府人事局局长。他工作中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对党的伟大事业忠心耿耿;对子女也严格要求,除了一个有残疾的孩子,其他四个子女都上山下乡,22岁的女儿李小玲,为抢救洪水中遇险的同事和集体财物而英勇牺牲,评为烈士。
  夏洪,文学院外文系,第一批从坪石到东纵的领队。在东纵任政治部政工队“拖拉机”队队长,为《北撤进行曲》作者。这首充满着战斗激情的战歌,很快便在部队中流传开来,激励着战友们为和平、为未来,昂首阔步,跨洋过海,奔向新的战场。这是夏洪为东江纵队文艺工作留下的一分宝贵财产。新中国成立后夏洪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副政委,参予领导总政文工团的组建工作。60年代初,夏洪奉命转入外交战线工作,担任过使馆的文化专员、一等秘书、临时代办、外交领事司副司长等职,把他后半生的精力真诚地献给了我国的外交事业。
赵炳权,文学院外文系,当年是中大学生参加东纵的联络员。新
中国成立后,在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化协会广州分会办公室主任期间,曾主编了第一部广州市对外宣传著作《广州》,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文笔,介绍了广州市这个有着厚重文化历史并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的文化历史名城。1965年调至北京,离休前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编,中国翻译出版公司总经理。离休后仍从事翻译工作。
陈茵,文学院中文系,曾是坪石中大的学运骨干。1944年2月,
她已在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东江纵队。新中国成立后陈茵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前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离休后组建中山大学老战士合唱团,35年坚持不懈,为中山大学老战士合唱倾注全部心血,合唱团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老干部合唱团的优秀奖,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陈遐瓒,师范学院英语系。虽未辗转赴东江,但1945年从坪石中大回到家乡始兴中学任英语教员,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支持抗日风度大队的武装斗争。1983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简称两委会)专职副主任,1986年任两委会常务副主任,1989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主持征集了大量重要的宝贵史料,深入开展党史研究,积极、慎重、稳妥地弄清了广东党史上许多疑难问题,主持编纂出版《中共广东党史大事记》《中共广东省组织史资料》《广东党史研究》《光辉的历程》以及《方方研究》(上下册)、《广东党史工作十年回顾》等十多部著作;主持拍摄了反映广东党史的电视系列片《南粤丰碑》。在1992年退下来后,仍心系党史工作,与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协助省委复查广东解放初期方方的
“地方主义”错案,由他指导草拟的复查报告上送省纪委、省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同意,批准为方方历史问题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陈海仪,文学院中文系。参加东纵第一期青干班学习后,加入“拖拉机”队,后来也在袁庚领导的联络处从事情报资料整理。50年代末,任《收获》杂志编辑;60年代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与金近等共同创办知名的《儿童文学》杂志,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这杂志影响了几代中国孩子。离休后创作了以东纵小鬼为原型的长篇儿童小说《山稔子》,获广东省儿童文学奖。
刘蓝天,文学院史学系。50年代调北京任防化研究院室主任,
60年代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离休前任国防科工委训练部副部长。
  欧阳波,法学院社会系。在中大读书时曾将王亚南教授讲授的《资本论》整理成厚厚的笔记。为准备接待中大去东纵的学生,欧阳波提前回河源家乡与地方党组织联系,筹粮筹款。中大十多位同学一到,欧阳波即安排隐蔽,提供食宿方便,以致几乎倾家荡产。新中国成立后,欧阳波40载从政生涯中,经历了23个工作单位,任过8个正、副厅(局)长。坚持7年山区调研,积极提案为广东省属新丰江等7 个水库25万移民脱贫解决了每年2500万元扶贫基金问题;积极倡导把政府拨款扶持移民方式,改为政府和移民各半出资,调动了库区移民复耕积极性,河源地区板栗基地已见收获成效。
  张荣祖,就读坪石中大附中。他的父亲是我国著名动物学家、中大生物系教授张作人。张荣祖参加东纵后在政工队工作,会乐器。奇心洞事件时因在山上旧纸厂隐蔽而成为少数的幸存者。抗战胜利后就读中大理学院地理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工作,从事生物地理研究,成为著名生物地理学家,出版的研究成果图书《中国动物地理》已签名送中山大学图书馆。成果被载入“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钟紫,农学院农经系。加入东纵后在东纵机关报《前进报》工作,
后来在参加东纵北撤时以香港记者身份全程报道,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和图片历史资料。
王康,文学院外文系。历任东江纵队司令部联络处情报组组员,
情报科副科长。在东纵与盟军的情报合作工作中,侦察到日军在沿海构筑了坚固洞穴式地堡工事。此情报和其他重要情报一起经中央批准提供给驻华美军司令部以至华盛顿首脑机关。美军司令部获得这些情报后,给东江纵队拍来感谢电函:“这些情报是重要的,实际上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揭露了敌人的企图和活动,帮助了我们的指挥当局取得更好的结论和制定更好的计划。”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康被组织上派回中山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复学,为中大学生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为声援昆明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和当时的民盟成员刘承祖(即刘南文)等召开学生座谈会,在上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声讨国民党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1946年1月30日,中大学生联合其他大中学校学生,举行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示威游行,并发表宣言,提出的十大要求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这次游行被当时进步报刊称为“响彻华南大地的第一声春雷”。
  张弓,理学院生物系。1944年参加东纵,解放战争时期任三野特纵特科学校二队政治指导员。后任二炮(现为火箭军)司令部科研处长,第一研究所所长,科技部副部长等职。他长期从事导弹武器装备型号规划的论证、研制、定型和使用研究等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成绩突出。任二炮第一研究所所长期间,积极参与某型号导弹的总体设计、技术攻关和质量管控,为该型号导弹的成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1983 年任二炮技术装备部顾问期间,他注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二炮武器装备长远建设,亲自参与和组织了某型战略武器的研制定型,周密制定计划,严格组织操作技术把关和决策,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协调处理了大量关键技术问题,并积累了宝贵技术资料,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为二炮导弹武器装备建设,为发展与我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战略核武器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高度赞誉。
还有邓乃炯、刘秉楷、刘湘等一批当年的“理工男”,作为技术干部归队,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北调国防机械工业部等部门,成为新中国国防工业的开荒牛。
  而就读坪石中大理学院地质系的林挺任广东省地质局局长,法学院经济系的罗湘林、关海先后任广东省统计局副局长,法学院法律系的蔡子培任广东省物价局副局长,法学院社会系的欧阳波任广东省机关事务局副局长……你会不会觉得他们专业很对口呢?
  我们的这些前辈,真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典范。他们用奋斗成就的无悔人生,使那种“坚持在学校继续学习才值得宣传”的观点不攻自破。

附件
文献01 继承粤北青年学生运动的革命传统
文献02 回忆抗战时期广东青运中心两次转移的历程
文献03 中山大学坪石时期的学生运动
文献04 从铁岭到东纵 黄德赐
文献05 回忆中大法学院迁粤北初期党组织的活动
文献06 坪石中大法学院党的生活拾零
文献07 坪石中大工学院的青年运动
文献08 中大师范学院党组织的活动
文献09 浅谈坪石时期的中大学生运动文献10 奔赴敌后前线文献11 风雨忆同舟
文献12 中共广州中山大学基层组织历史综述
文献13 奔赴敌后前线(二稿打印稿)
表格 中大学子东纵战士汇总(20210619)
图片01 前辈学生照
图片02 1985粤北行
图片03 前辈照片 发展
幻灯展示 中大学子投笔从戎参加东纵(草稿)
图片04 我们的工作照片
不发表的附记
总算将这些年的一些资料整理了出来,是为总结,做为靶子给各位打打。水平有限资料不全,可能达不到大家要求。大家的事大家做,在此抛砖引玉,请指正补充,把能填的空都填上。
  这个项目多年来一直是欧阳穗青总负责,她走得太可惜了!纸质资料基本都在她家,穗青又是喜欢在纸上写东西的人……现在这些都拿不到。好在之前大部分都已经转成电子版,我只能尽量在电脑中翻找。完成了这个任务,是给穗青一个慰藉,也是给自己、给大家一个交代。怀念欧阳穗青,也怀念同样过早离开我们的罗镇明。
人生苦短,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